课堂名称:大学物理(乙)II
上课教师:陈海
通识专业通识?我不喜欢物理学(大声)
第十四章 静电场中的导体和电介质
静电场中的金属导体
导体的静电平衡
静电感应:导体置于外电场后再表面感应出电荷,形成导体内的电场平衡,即静电平衡。
导体内部场强处处为零,且整个导体是一个等式体,导体表面为等势面,表面场强处处垂直于表面。
静电平衡是导体上的电荷分布
当带电导体处于静电平衡状态是,导体内部处处没有净电荷存在,电荷只能分布在导体表面上。可用高斯定理证明(任意区域电通量为0,故没有电荷存在)。
如图做高斯面,由高斯定理得:
∬E⋅ds=EΔS=ε0σΔS
则E=ε0σ,写成矢量式E=ε0σen
电荷面密度与导体表面曲率的关系
实验表明,电荷在导体表面上的分布规律与导体表面的曲率有关:曲率越大,电荷面密度越大;曲率越小,电荷面密度越小;曲率为负,电荷面密度更小。
假设将两个半径分别为R和r的球形导体用导线连接,导体组合体的电势为U。有
σR=4πR2Q,σr=4πr2qσrσR=qR2Qr2=Rr
即两球电荷面密度与曲率半径成反比,即与曲率成正比。
空腔导体内外的静电场
空腔导体在外电场中,内表面无电荷存在,导体内部及空腔内的场强等于零。
腔内电荷A可激发导体内外表面电荷,但腔内电荷A的位置不能改变导体外表面的电荷分布。导体外表面接地时,腔内电荷A不会对导体内外的物体产生影响。
静电屏蔽
利用接地的空腔导体将腔内带电体与外界隔绝的现象。
电容 电容器
孤立导体的电容
一个鼓励导体的电势与所带电荷量呈线性关系,其比值称为孤立导体的电容
C=Uq=4πε0R, U=4πε01Rq
电容器的电容
定义为C=UA−UBQ
典型电容器电容的计算
平行板电容器
两极板面积S,间距d,分别带电荷+q和-q,忽略边缘效应
E=ε0σUA−UB=Ed=ε0σd=ε0SqdC=UA−UBq=dε0S
电容大小仅由材料几何结构决定。
圆柱形电容器
两同轴金属圆柱面,内外柱面半径RA、RB,内外柱面线电荷密度为+λ、−λ。长度无限长,忽略边缘效应。
C=ln(RB/RA)2πε0l
球形电容器
两同心金属球壳半径分别为RA、RB,电荷分别为+q、-q
C=UA−UBq=4πε0RB−RARBRA
电容器的串联与并联
电容器的性能指标为电容量与耐压。多个电容器连接后,他们所带电量与两端电势差之比,成为他们的等值电容。
串联:有C1=C11+C21+⋯+Cn1,电容减小,耐压增加
并联:有C=C1+C2+⋯+Cn,并联增加总电容,耐压值等于其中最低的耐压值。
静电场中的电介质
电介质:电的非导体,绝缘介质。在外电场中对电场有影响,静电平衡时,内部场强不为零。
电介质对电场的影响
充电后Q0=U0C0;断电后,插入电介质,电势差减小,其比例常数写为εr,称为电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,定义真空中εr=1。断电后电荷不变,电容变为原来的εr倍。场强减小E=dU=εrdU0=εrE0
电介质的极化
有极分子和无极分子:原子的正负电中心重合,每个原子的电偶极矩为零。几个原子构成分子时,电中心可能不重合。对有极分子,正负电荷中心组成等效分子电偶极矩p,对大量分子的等效电偶极矩之和∑p=0。
电介质的极化:电介质在外场时,在于外场的垂直的表面层里出现正负电荷层,这些电荷不能自由移动,称为舒服电荷或极化电荷。这种现象称为电介质的极化。无极分子的极化称为位移极化,有极分子的极化称为取向极化。
电极化强度矢量 极化电荷面密度
单位体积内分子电偶极矩的矢量和
P=ΔV∑p
称为电极化强度矢量。
实验表明,对大多数各向同性电介质:
P=χeε0E
其中χe称为介质的电极化率。
电介质中的静电场的基本定理
电介质中的场强
E0表示自由电荷激发的电场,E′表示极化电荷激发的电场,介质中的合场强为E=E0+E′。对充满极化率为χe的电介质的无限大平行板电容器,设自由电荷密度为±σ0,介质表面的束缚电荷密度±σ′,自由电荷的场强为∣E0∣=ε0σ0,舒服电荷的场强为∣E′∣=ε0σ′,合场强为:
E=E0−E′=ε0σ0−ε0σ′
将电极化强度P代入,有E=1+χeE,电介质内部的场强E是场强E0的1+χe1倍。
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:U=Ed=ε0(1+χe)σ0d
设极板的面积为S,则插入电容器后,电容为原来的εr倍,由上式可知:ε=εrε0=(1+χe)ε0。ε称为介电常数或电容率。